九、罗国清:家是让孩子犯错的地方(1)
罗国清,男。其子罗赓12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便如愿考入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
罗赓6岁的时候,热爱音乐的父母便为他买了钢琴,但是,他一直不想学,父母也没有强求他。6年后12岁的他,终于碰到自己喜欢的钢琴老师冯建华,于是,他开始跟冯老师学习钢琴。两年多后,也就是2004年春夏间,15岁的他如愿考入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罗赓学琴的故事,经深圳青少年报报道后,曾引起了许多琴童和家长的关注。然而,生活中的罗赓,其成长经历也非常有趣。这些有趣的充满了父母对孩子关爱之心的故事,都是平常我与罗赓爸爸罗国清先生无意中闲聊出来的,因而也显得特别生动。
1.罗赓热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罗国清和太太发现,家里来的电话,不再是找他们夫妻的。开始,他们夫妻接通电话后,偶尔会有怯怯的声音请求说:叔叔(阿姨)请找罗赓。他们很少盘问孩子什么,总是马上把电话交给儿子。后来孩子们再打来电话时,声音就变得很自然了。就这样,家里的电话几乎成了罗赓的专线电话,到后来,他们夫妻干脆把儿子的专线电话称为“罗赓热线”了。
许多家长都反对孩子打电话,罗家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性格开朗的罗国清神情庄重了起来,他说,孩子上中学后,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也变得敏感起来,不再像小学时那么爱说话。可是,父母又会发现,不爱说话的孩子,可能会与同学有着说不完的话。比如,罗赓就经常有事无事地在电话里跟同学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而且每次都眉飞色舞、有说有笑的。开始,他们也有点担心,不知道孩子会说些什么,慢慢地发现,孩子之间交流的内容其实很单纯。对此,罗国清感慨道:“孩子虽小,却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他们也会对某些问题产生自己的认识,需要一吐为快。可是,出于某种顾虑,他们不愿意在学校进行思想交流。于是,回家打电话便成了首选的沟通方式。有时候,他们打电话,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要谈,可能只是舒缓情绪的一种需要,说得白一些,就是不自觉的纯粹的发泄和减压。所以,只要作业做完了,我们并不反对孩子适当地 煲电话粥 。”
2.家,让孩子慢慢长大的地方
见过罗赓的人都知道,罗赓不仅模样长得帅,气质和涵养也非常好,一看就是“文艺青年”。这样的孩子往往也最具有人气,身边也会不自觉地围绕许多女孩子。
说起这个话题,罗国清笑了。看来这个话题已经谈论过不止一次了。
“他上小学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显现出来。”罗国清介绍道:“因为孩子一直比较稳重,我们并不太担心。只是,我们会经常提醒他,都是同学,都要团结,不能亲一个疏一个。”
罗赓记住了父母的话。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演出,他对围着自己转的那些女孩子总是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罗国清的体会是,要想让孩子听父母的话,首先父母得信任孩子,此外,父母还得听听孩子的话。罗国清说自己跟儿子的融洽关系并不是天生的,他们父子也曾发生过信任危机。
小学毕业的时候,班上女生约罗赓到中山公园去拍照留念,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再加上玩得时间长了点,罗赓回到家已经是中午1点多了。罗国清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罗赓半天没说话。罗国清就让儿子先吃饭,罗赓虽然听话地吃了,却吃得很慢。罗国清笑道:“其实罗赓和同学在麦当劳已经吃过了,但他不敢说,还是很努力地吃着。”罗国清从儿子紧张的神情里看出儿子的某种担心,心想,我得给他减减压,否则,以后儿子就不敢跟自己说心里话了。于是,他就故意找罗赓说这说那,慢慢地,罗赓终于消除了心中的不安,并大大方方地说了和同学去公园拍照的事。
“再淘气的孩子都会很在乎父母的喜怒哀乐,他也不希望惹父母生气,但是,他无法控制自己贪玩的本性。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特性,允许孩子犯错误,并能以平常心看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