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达州历史渊源流长,自古属巴,从商到秦汉,达州都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已有近5000年的考古史、2300余年的建制史,其间孕育而生了许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在《巴渝舞源流考》中,“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支流渝水(今名流江)一带居住过一种少数民族賨人,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它发源于巴郡渝水流域,故名为巴渝舞。达州境内渠县地区正是古时賨人所生活的地方,賨人喜歌乐舞,聚族而居,兵民合一,质直好义,英勇善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唐以后,“巴渝舞”由原始的武舞逐渐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但依旧体现着賨人血性勇武的民族特色。

石桥镇位于四川之东北,(东经107度,北纬31度)地处达县铁山以西,距县城61公里,南临渠县,西接营山,北通平昌,素具达县“西大门”之美誉。有“巴彭”省道东西穿镇而过,乃为县西之重镇和物资集散之所。 ­

全镇幅员面积56.3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22个村民小组,9221户人家,总人口70000人,其中场镇人口近40000人,2005年全镇GDP总收入突破1.8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达3135元。 ­

石桥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纯厚的民俗风情,更有饮誉海内外的“中国红色第一街”,这使得该古镇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传统的“烟花”“龙灯”“狮舞”“唢呐”“烟火架”(1959年、1968年两次参加四川省在成都举办的烟花比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翻山跤子”等蜚声华夏,享誉神州。石桥镇198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97年被达州市誉为“一级文化站”。

石桥镇原名“石桥河”,是著名的旱码头,古石桥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平平安安、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消除霉运,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节)连续五夜,十名青壮汉子头戴龙帽,身穿短裤,各举一节用麻布、竹篾做成的龙灯,龙身跟随前面的大红宝灯,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声沿街舞动,蜿蜒翻腾,大街小巷的居民用硝磺、火药、柴炭、铁屑等原材料制成的烟花,随心所欲的对神龙进行燃放,喷薄四溅的火花,五颜六色,绚烂多姿,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石桥烧火龙”,省级非遗,是产生在达川区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烧火龙的一种民俗活动,代代传承,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扎龙、请水、烧火龙、清宅、罢龙五项组成。

2024-06-05T05:41:34.png

2024-06-05T05:41:45.png

2024-06-05T05:41:55.png

石桥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以下是一些石桥古镇著名的景点:

  • 列宁主义街:“列宁主义街”位于革命老区四川省达州市石桥古镇,1933年9月30日,红四方面军挥师南下,解放石桥古镇,发动工农,打土豪、分田地,并在古镇中建于清朝的四座牌坊上分别刻下了“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反对军阀混乱”、“打倒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宣传标语。其中,在最为壮观的一座牌坊上,红军刻下了“列宁主义街”五个字。为了突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两字为横书,每字大约1米见方,“主义街”三字略小,为直书。之后,红军北上抗日,白军占领了石桥镇,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革命标语便被群众用石灰掩盖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红军标语又重见天日,大放光辉。“列宁”二字虽经70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至今仍刚劲有力,光彩照人。列宁街具有革命导师的英名、红军的创举、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沉淀等特点。
  • 石牌坊:石桥镇有四座石牌坊,分别建于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1933年,红四方面军路过此地,在其中一座牌坊上刻下了“列宁”二字,使其重新承载了历史的厚重。
  • 石桥古镇:石桥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古街、古桥、古庙等。
  • 红军文化陈列馆:该馆位于列宁广场的一头,百余平方米的馆藏,分为“南下东进 扩大苏区”“建立工农政权组织”“传播真理 錾刻标语”“红军精神千古传承”等6部分展现红色历史,包括当时红军使用过的马灯、刀具、枪弹等实物。
最后修改:2024 年 06 月 13 日
卧槽,全是白嫖客,服务器不要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