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赵静:爱有N种表达方式(1)
赵静,儿童文学专业作家,已出版了40多部、五大系列儿童文学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其作品还入选教育部和团中央推荐的“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
1.关于父母 不做“烛光里的妈妈”
赵静的作品里有许多友爱的描写。作为母亲,父母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呢?
赵静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天下班,赵静刚走进大院,就听见一阵欢笑扑“耳”而来,拐至5号楼的正面,发现是一对6岁左右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他们正在学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在玩砍沙包。小男孩瞄准对面的小女孩,奋力地将沙包投掷出去,而对面的小女孩则捂着脑袋,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巧妙地左躲右闪,然后也捡起沙包向对方发起攻击。突然一声怒吼从“天”而降:“你这个小兔崽子,怎么这么坏,怎么专往她脸上砸呀。看我下去怎么收拾你!苗苗,你这个疯丫头怎么那么傻呀,他老砸着你,而你一次也砸不着他。给我回来,别玩了 ”欢笑声戛然而止。赵静抬头一看,只见二楼阳台上伸出一张愤怒的脸。再低头看去,小女孩正向楼上看去,惊恐地张大了嘴巴,愣了好半天然后才哇哇大哭起来。再看那个小男孩,仓惶而逃,惊恐地扑向在大楼侧面正与人聊天的妈妈怀中。
赵静说,楼上的那位妈妈一定是爱孩子的,但孩子却根本理解不了或者也根本不想接受她的所谓的“爱”,因为,哭声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很难断定一个生气的人是否在表达爱,但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所以赵静建议父母们,如果想给孩子爱,就应学点“如何爱”的知识。而这种爱,必须是以提升生命质量的爱,而不是由愤怒情绪表达出来的“爱”。
一些妈妈说到孩子的时候,总会抱怨孩子没有孝心,说自己为了孩子,心都操碎了,头发都熬白了。孩子们必须要为妈妈们的辛劳内疚吗?
赵静认为现代母亲应改变观念,做一个朋友式的母亲,而不要当一个“烛光里的妈妈”、一个对孩子恩重如山的母亲,让孩子每天都记着你的好,让孩子的内心总对妈妈充满内疚。事实上,不背负养育之恩的孩子活得更快乐更轻松、更没束缚、更有创造力,对父母会更孝顺、更体贴一些。实际上,做母亲的也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得伟大与无私,无休止的抱怨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养育孩子当人生乐趣和责任,把孩子当成朋友,这样,你可以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也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那样你就不会有过多的抱怨,孩子也不用背上“报恩”负担。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生活得很快乐,尽管生活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艰辛和挫折。
2.关于孩子 善待顶嘴的孩子
赵静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的孩子,而不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孩子。在设计这些角色时,她是出于怎样的思考呢?
赵静点头微笑:的确,在一些人眼里,这些普通的孩子都不算“好”孩子。而这里的“好”孩子,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能力也强的孩子。这些“好”孩子由于成绩好、能力强,也就拥有了特殊的家庭地位,这种特殊成了他们蛮横无理、随心所欲的背景和法宝。因为他们的家长挂在嘴边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学习好,你让我干什么都行”。这些“好”孩子的父母盼着孩子有个好前程,就拼命向他要分数。有了分数,在家里,父母就成了孩子生活上的仆人,而孩子却成了有资格对父母指手划脚的主人。在学校,老师同学也对这些“好”孩子的缺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赵静强调说: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的培养,其恶劣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她建议:面对自私、冷酷、无情、无爱心的“好”孩子,可以“孝敬”为突破口,让孩子从孝敬父母开始,学会助人和奉献。比如可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小事,洗袜叠被,擦桌扫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道德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父母都不喜欢孩子跟自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