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韩望喜:爱他人就是爱自己(1)

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 全屏阅读

韩望喜,博士。伦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央电视台理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的主要执笔人之一,深圳电台新闻频率FM89 8《理论与实践》栏目的嘉宾主持。

 

家,本该是最温暖的地方,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最愿意栖息的安全岛;父母,本该是孩子最爱和最信赖的人,但是,3月下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逾三成中国学生遭父母讽刺打骂。家,成了孩子们最渴望冲出的牢笼,父母,成了孩子们最想摆脱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美好、温馨的家庭不再具有爱的吸引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韩望喜先生坦言:爱是照亮人成长的明灯,一个缺乏爱的孩子可以在体格上发育成熟,但是,在内心很可能不健全、不成熟。当心灵发育停止不前,他就会不快乐,不自信。而家庭是爱的学校,每个人都应在这里学习如何爱人,如何尊重人。你把孩子当人看了,你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人只有获得爱,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在家庭的学校里,每个人都应该学好以下课程

1.认识爱:爱是尊重和理解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是由于爱的目的和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一些父母打骂和讽刺孩子,的确是本着爱的出发点。比如父母会说:我打他,是恨铁不成钢,或者他就是不听我的话等。

可是孩子的反应是:我这块铁为什么要成为你的钢?我有独立的思想,我为什么只能听你的?

亲子双方似乎都言之凿凿。

对此,韩望喜博士认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个老师是父母。他在这所学校学到什么,“老师”教给了他什么?这一切对他整个的人生影响非常之大。在家庭的学校里,父母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来看待。唯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尊重和理解。孩子是父母的,也是社会的,但更是他自己的。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父母要做的只能是建议和劝告。许多孩子反感父母,是因为父母强迫他们走自己的老路。父母不妨设身处地地想想,当孩子成为你的影子,重复你的经历,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即便是通往罗马的路,也不一定都要选择马路,可以是水路,也可以是飞行,完全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

谈到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韩博士进一步阐述说:人与动、植物的不同在于,人不能单纯地复制,因为人是有心灵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展现自己,就不是他自己了。一些父母喜欢质疑孩子:为什么你不能像他一样?这样的质疑没有道理,即便你要孩子效仿的那个人是名人,也没有必要比。我们这个社会是多样的,文化是多样的,心灵也是多样的。所以,父母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更不能用爱来束缚孩子,逼迫孩子。要给孩子一定的选择,否则,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痛苦也会随之而来。

当孩子在家庭里感受到父母尊重和理解,在外面,他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尊重和理解他人 学会了用爱来对待他人,他也就获得了幸福。

2.表达爱:心灵和行为必须一致

爱是一种能力。人生有爱就不会孤独。一位名人说:在童年时期缺乏情绪 道德的热情,不会设身处地地对待别人,不善于理解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是那些犯最残酷的罪行和无人性罪行的青年罪犯的特点。因此,爱的培育非常重要。

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并不真正理解爱。不明白为什么爱。那么,爱到底是为什么呢?

韩望喜博士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不能脱离其群体。只要有群体,就存在人的关系。那么,你是用爱来对待别人,还是用恨来对待别人呢?

用爱来对待别人,就能获得更多的爱;用恨来对待别人,就获得恨,那么你人生道路就会遭遇重重阻碍。因为,你践踏了别人,别人同样也会践踏你。

上一章 返回目录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