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知心姐姐”卢勤:知心家庭幸福多(1)
卢勤,女,北京人,高级编辑。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儿报刊副会长,《知心姐姐》杂志编委会主任。著有《写给年轻妈妈》、《我和爸爸妈妈共同的话题 做人与做事》等。2000年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第四届韬奋新闻奖。
1.有激情才有作为,激情来自热爱
卢勤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她说有激情才有作为,而激情来自热爱。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卢勤也很幸运。
卢勤很爱她的妈妈,说到今天自己的一切,她总说离不开妈妈的功劳。卢勤小的时候很爱画画,每次画完自家的大花公鸡,拿给妈妈看时,妈妈都会毫不吝惜地对女儿夸上一句“我闺女画得真好!”后来卢勤上学了,老师问:“谁会画画呀?”卢勤自信地举起了手。老师说,班上的黑板报就交给你负责了。没想到,这一负责,整个学生时代甚至到插队当知青后所在点的黑板报便都成了她个人的“专利”。卢勤说自己几乎是画着黑板报来到了童年时就非常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也许卢妈妈自己都没想到,当年她一句简短的鼓励,却让女儿受益终生。
1960年,已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卢勤,同时还担任着学校少先队中队干部的职务,中队干部的职责之一是每天为同学们分发《中国少年报》。有一天,她一边发报纸,一边阅读报纸,读着读着,她情不自禁地想:别人的事儿都上报了,什么时候自己中队的事也能上报呢?于是,就给《中国少年报》社“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很快“知心姐姐”回信了。“知心姐姐”在信里除了感谢她的信任,还告诉她如何写稿。从此,卢勤对“知心姐姐”更崇拜了。为此,她还特意照着“知心姐姐”的模样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结果相片洗出来后,却很让自己失望。几番琢磨后发现,除了发型不大吻合,脸上表情也不对,“知心姐姐”是面带微笑的,而自己是严肃的,于是又对着镜子学微笑。
初二时,卢勤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后来又当上了团委委员和团支部书记。这两个职位,使得她经常要找同学谈心。卢勤发现,这种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互动方式挺好,它能起到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作用,这使她联想到“知心姐姐”的工作,便萌发了高中毕业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将来做“知心姐姐”的理想。
然而,1969年,卢勤高三毕业后却去了吉林省镇赉县做了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尽管如此,卢勤仍以饱满的热情全力工作着。她曾经三年没有回过家。养猪、出黑板报、组织剧团为农民演出等,每一样都干得轰轰烈烈。后来卢勤调到白城地区任知青办副主任,离开时,村里的人依依不舍地说:“姑娘呀,你走了,谁来演戏给我们看啊?”
无论做知青还是做知青们的“头”,卢勤都是同伴们最好的倾听者,同伴们向她诉说交友的困惑、婚姻的迷茫,卢勤从中除了感受到心与心碰撞后的炽热,还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她想,能被别人信任和需要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从此,她更坚定了童年时的理想 做一名“知心姐姐”!
终于,有一天,卢勤从广播里听到《中国少年报》复刊了。欣喜不已的她赶紧给中国少年报社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荐信,信中除了表达了自己听到《中国少年报》复刊的喜悦心情,同时还非常恳切地表达了自己从童年时对《中国少年报》的热爱以及对“知心姐姐”的向往。《中国少年报》社的同志们被这封情真意切的来信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卢勤。卢勤的童年梦想就这样如愿成真。
2.做知心妈妈,有事好商量
“我儿子很有爱心。”卢勤这样描述她的儿子,仅此开场白,已让我看到了卢勤作为母亲的不凡。卢勤在她所有的报告会中,重复最多的一个字便是“爱”字。卢勤她说,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拿是幸福感、成就感。人只有在帮助他人